今天,再去看看“西畴精神”的发源地——摸石谷
它是西畴人民开山炸石放第一炮的地方
它曾因“口袋村”而不得不“出名”
三十年过去
如今它更因为“西畴精神”而闻名全国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一起回到摸石谷
追寻这里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故事
沿着砂石路往前走,就是摸石谷当时开山炸石的“腹地”,路两边几乎都是用石头堆砌成地埂的玉米地,青黄相交的玉米稞子上满载丰收。远处山青天蓝,“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标语很是醒目。身处此地,身心不由自主地受到震撼。
记者找到了当年任蚌谷乡副乡长的王廷位,请他为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第一炮的情况。
“我们站的这里就是木者行政村摸石谷。木者是4个队,有78户人家,当时是全县出名的‘口袋队’。为什么叫‘口袋队’呢?就是当时老百姓辛苦一年只够吃半年,所以就会在二三月份扛起口袋去要粮、借粮,所以叫口袋队。”王廷位说。
现在保留的几块大石头,依稀还能看到当时怪石嶙峋的山地是什么模样。“人穷要发狠,地瘦要垒埂。”王老告诉记者,1990年秋收后,在西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鼓励下,他和刘登荣等党员召集全村群众商议后作出决定:一定要改变群众吃不饱饭的现状,要让顽石让路,要将石旮旯地改造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台地。
王廷位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地方的石头比这些石头还要大、还要多。老百姓说要向石头要土地,要向石头要粮食,最后我们就成立了领导小组,12月3号在这个地方炸响了第一炮。通过105天的苦干,我们建造了‘三保’台地360亩,全木者行政村共计660亩。我们当年在‘三保’台地上种了第一亩玉米、第一亩烤烟,通过有关部门测产,第一亩玉米亩产达到1000斤,有些高产达1200斤,第一亩烤烟亩产是400斤。我们用一年的时间,解决了吃饭问题和用钱的问题。”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由此诞生了。用顽石垒成的“三保”台地,让村民过上了丰足的生活,原来靠国家救济、靠拎着口袋到处借粮的村民告别了吃“救济粮”的历史,经济收入也翻番增长。2019年,摸石谷片区种植烤烟330亩,实现收入66余万元,粮食总产量达36万公斤,人均有粮507公斤,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90元增加到9550元。片区核桃产值15万,预计10年后收益能达到200万元。今年,在摸石谷的“三保”台地上,村民王泽方家再次迎来丰收。
蚌谷乡木者行政村塘子边村小组村民王泽方说:“我家有十亩地,现在好种了,收成也高了。原来一亩收得一两百斤,现在一亩要产到一两千斤,我家这里要产得两万多斤玉米。”
除了玉米,如今村民们还大力发展核桃种植,核桃树上已硕果累累……在“西畴精神”的激励下,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摸石谷的群众干劲十足,通过一年接着一年苦干实干,生活蒸蒸日上。王泽方说:“我的房子是2014年开始拆,2015年盖好了,拿到危房改造补贴1万元钱,自来水也安通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现如今,县、乡党委政府依托“西畴精神”第一炮的资源,积极谋划盘活资源,力争把精神资源转化为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推动新时代“西畴精神”再创造。现在的摸石谷,“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基地正在建设完善中。石头建造的陈列馆,原汁原味留存了人与自然艰苦奋斗的印记,从创造到传承“西畴精神”,这30年来,摸石谷早已旧貌换新颜。我们坚信,新时代“西畴精神”将继续绽放光芒。(西畴县融媒体中心侯应仙 邬维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