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美丽西畴>自然资源>详细内容

喜迎COP15 | 解密西畴县:如何从石漠荒山蜕变为绿水青山实践创新基地?

发布时间:2021-10-20 来源:文山州政务网 作者: 【字体:

10月14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等49个地区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南省仅西畴县获得该荣誉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致力于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共赢发展,旨在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截至目前,全国已命名87个。初步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增绿添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4种转化路径和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典型模式。据初步测算,大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0%以上转化成经济收益,有力推动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曾经,西畴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0%左右,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岩溶面积占75.4%,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这是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而今,西畴县成了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她经历了什么样的“蜕变”?那就是坚持石漠化治理与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大力弘扬“西畴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信心,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路径,带来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重效益”。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西畴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大力实施“山、水、林、田、路、电、村”综合治理,累计治理岩溶面积385.92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225.86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87万亩,人工造林4.64万亩,实现新增生态绿地102515亩,使项目区岩溶荒山荒坡得到绿化,增强了蓄水保土的能力,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同时减轻了洪水对河堤和农田的损坏。 

坚持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为重点,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探索绿色发展新型产业,着力打造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种植与打造主题花海结合起来,带动绿色示范基地在全县推广应用,引领群众走上绿色生态发展的增收致富道路,有效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自2013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4亿余元,流转石漠化地区土地1万余亩种植猕猴桃、烤烟、三七等经济作物,解决群众务工就业1674人,带动区域档卡户就业396户1444人。  

2019年1月4日,西畴国家石漠公园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核批复建设,三光石漠化片区围绕国家级石漠化公园的规划设计,建成集旅游、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打造“绿、富、美”美丽乡村旅游名片,带动莲花塘香坪山、兴街岔河、蚌谷狮子山片区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截至目前,西畴县在石漠化片区相继投入500余万元,建设观光栈道800余米,建成观景台5座,群众自建休闲农家乐2家,民宿2家。2019年上半年,以三光为主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片区接待游客7万余人,实现旅游业收入80余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1%、31%。  

绿色生态是西畴县最靓丽的底色、最珍贵的资源,也是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前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西畴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5%提高到54.83%,真正实现了从石漠秃山向绿水青山的蜕变。  

(文山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资云波 苏宁 吕静 熊明刚 文山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罗佳贵 苏娟 张麟 古魏魏)  

终审:西畴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