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文化“铸魂” 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西畴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巧用治理与涵养,以红色精神文化丰富旅游内涵,让乡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统筹“塑形”与“铸魂”,不断提升乡村魅力,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传承红色文化,塑造村庄精品。西畴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积淀的“神秘”小城,这座小城被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所“包裹”。兴街镇东升村在毛主席光辉批示的照耀下,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作风建设,培养广大干部增强斗争精神和本领,让昔日的“乱石窝窝”变成了汲取精神食粮的“宝藏窝窝”;蚌谷乡木者村“摸石谷”展览馆,以“精神为主题、展览馆为阵地、党建引领为纽带、文化为灵魂”,打响了“西畴精神”第一炮,诠释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髓;兴街镇三光“西畴精神”展览馆,以西畴人民“用苦干鏖战石漠化荒山;用实干打造绿水青山;用加油干创造金山银山;用创新干建设锦绣河山”,开启了西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西畴县始终立足于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红色精神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红色文化提升旅游品位,高标准建设红色美丽乡村。
做好文化设计,彰显村庄特色。为扮靓美丽乡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县开启了为家乡“化妆”比赛,全县人民都铆足干劲加入其中,志愿者们手执画笔挥毫自如,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将一幅幅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巧妙绘就在农户院墙、公路沿线挡墙、学校围墙等空白墙体上,将包含了政策、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保护、民族特色风情、勤劳耕作、警示教育等内容,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漫画和文字进行展现,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让一项项政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那一面面“文化墙”变成了“文明新风墙”、“政策明白墙”、“乡贤代表墙”、“民族特色墙”、“知识传播墙”、“警示教育墙”等,让群众随时随地感受文明熏陶、接受道德教育,着力达到“面面墙壁会说话、处处景观都育人”的宣传效果,引得大众纷纷驻足观看,营造出了处处有“课堂”,时时能学习的良好氛围,铸造了文化的“灵魂”,让文化“活起来”,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深挖民俗资源,提升乡村魅力。民俗文化是一座“富矿”。西畴县善用发现的“眼睛”,挖掘本土资源,进一步展现自身“魅力”。西洒镇汤谷村依托“日出汤谷”、“女子太阳节”文化名片,深度发掘壮族传统“太阳文化”,将“山、水、田、园、俗”融为一体,成为太阳文化体验、民俗休闲、田园度假、山地康养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鸡街乡曼竜村依托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葫芦笙舞,深挖彝族花倮文化,将村庄治理与文化传承相融合,不但成了花倮文化传播的“小蜜蜂”,也让大家见证了彝族花倮群众勤劳奋进,让村庄“大换颜”的过程;西洒镇瓦厂村的彩绘文创产品独具特色,产品花样繁多,有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脸谱,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壮族少女的彩绘人偶,富含了少数民族文化新意,不仅深受市场喜爱,带动了群众增收,还成了西畴文化的“门面”。这些民俗让村民更深层次了解自己出生地及生活中的特色文化内涵,真正做到了让人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并自觉地加入本土新文化建设过程,形成共同的本土文化维护意识。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文绿”西畴。西畴县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为主,巧用本土文化与生态发展相结合,打造一个“文绿新天地”。汤谷村村民化身“百灵鸟”,在劳作之余用优美的歌声歌唱《祭太阳古歌》,表达了村民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隶属于西畴号称为“文山后花园”的美丽小乡(镇)——莲花塘乡,每年都开展“祭龙节”和“七郎节”两个较具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充分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引得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同时依托香坪山、莲化塘地质文化公园较好的生态优势资源,提升文旅治理,配置文化旅游康养等功能,打造了民宿康养文旅融合体验区,用“红色精神”与“绿色天堂”完美结合,成为西畴的一张靓丽“名片”,助推乡村振兴快步前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