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专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详细内容

西畴县石漠化治理模式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收助推脱贫摘帽

发布时间:2019-08-30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近年来,西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石漠化治理与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相结合,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助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斩穷根,摘穷帽。

一是鼓励农户整合土地资源。西畴县把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研究制定系列治理石漠化模式,制定十条脱贫路径和行业扶持政策“1+4+N”脱贫政策体系,补齐建强道路、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六大短板”,坚持因地制宜整合土地资源,对坡度小于25度,有改造条件的缓坡地和石旮旯地,实施坡改梯和炸石造地,修建灌沟渠、拦砂坝等基础设施。通过发动石漠化地区基层党组织、群众力量,鼓励石漠化地区干部群众整合土地资源,探索形成干部带着干、党员领头干、群众主动干的局面,相继建成“三保”台地(保土、保水、保肥)20余万亩,实现人均有一亩以上高产稳产地,助力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收。自2013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4亿余元,流转石漠化地区土地1万余亩种植猕猴桃、烤烟、三七等经济作物,解决群众务工就业1674人,带动区域档卡户就业396户1444人。

二是引进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西畴县充分利用最高人民检察院、上海市虹口区、省水利厅、省第一人民医院、省冶金集团和州级挂包帮扶西畴23个上级单位引进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协调各类产业致富工程16个,形成政府主导发力、挂包帮单位助力、群众主体给力、社会各界协力的“大帮扶、大协调、大动员、大参与”的帮扶模式,大力发展农特色产业,引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有就业有增收。2016年以来,西畴县相继引进浩弘农业、兴牧牧业、凯明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林业、山地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其中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在三光片区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琦花异果园”现代生态农业,公司按照种养加结合、农旅健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果5000余亩,计划到2020年辐射到各治理片区带动全县6000户群众种植猕猴桃3万亩,实现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

三是抱团发展共同脱贫致富。引导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吸纳贫困群众入股进社参与劳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特别是部分贫困户缺技术、缺劳力,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持续增收难等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帮扶平台,与龙头企业租用农户土地、农户入股投资分红、承包管理及开发就业岗位等形式,形成了群众抱团发展的模式,增强了群众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帮助贫困村组建以柑橘、火龙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户入社参股,共同致富增收。

四是打造三美三宜新家园。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石漠化地区“五网”建设,补齐石漠片区群众生活生产基础短板,探索“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七改三清”整治行动,引导群众实施改水、改厕、改院、改房、改路工程,推行河长制、路长制,严厉打击非法排污、倾倒废物、河道采砂等行为,实施“5分钱”工程,调动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业自己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石漠化片区形成一批“生产美宜业、生态美宜游、生活美宜居”的美丽乡村,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2018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村容村貌整治950个,建成美丽乡村682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个,州级生态文明村51个;“民族特色示范镇”等建设项目落地西畴,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村寨较快发展,涌现出如兴街镇老黑箐苗族村、西洒镇汤谷村、鸡街曼竜彝族村、董马田湾瑶族村、柏林吴咪山苗族村等一大批典型示范村寨,“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来源:县委办 采编 徐瑞韩 3032193)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