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专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详细内容

西畴这十年 | “西畴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专场举行

发布时间:2022-09-30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9月29日上午,“西畴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专场在县委党校举行。

960699bca61e4afc96889fe0a1698fc4.png

西畴县民宗局、西畴县委政法委、西畴县教育体育局局、西畴县卫健局、莲花塘乡、柏林乡有关领导参加发布会,并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的成就作新闻发布,就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作解答。

5184407d32834eb2a5df484204df7e7b.png

会上,西畴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局长杨忠就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情况作发布。

强化党建引领育决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立一个体系。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创建办主任。

强化两个责任。通过层层压实创建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落实三项机制。建立目标考核、舆论宣传、监督检查三项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巡察、日常监督检查内容,对标对表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有效落地落实。

制定“四+N”保障措施。制定《西畴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西畴县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西畴县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宣传工作方案》《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工作方案》等4个方案,为推动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紧扣“五个一”创建思路。组织实施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参观线路;打造一批民族文化舞台剧;开发一桌民族美食;举办一批村庄民族文化专场;创作一系列民族文化作品。

强化精神家园育主心 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传教育常态化。依托西畴精神展览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西畴博物馆、东升村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身临其境”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畴之干。各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中央和省州县各类调研及现场教学班次2500余个,培训学员10万余人次。

群众教育实体化。岩头村李华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谢成芬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其先进事迹获外交部点赞,被选举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张贵相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加大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荣获全国“新时代乡村阅读季”10强县;刘超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任富堂荣获“全国优秀教师”。

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创作《倮·恋》《最后一公里》《石漠花开》《大山之光》等一批反映西畴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微电影、电影、舞台剧,借助文艺作品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五个认同”;成功申报32项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彝族花倮葫芦笙舞”和“女子太阳山祭祀”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鼓说唱”、“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培养国家、省、州、县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1人。

强化感恩奋进育信心 激励各族人民战胜贫困谱新篇

攻坚克难决胜贫困。出台“1+4+N”政策体系,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6亿元,实现62个贫困行政村9929户3730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制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措施18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优化产业调整结构。结合县情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认定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个,荣获“山豆根云药之乡”,新马街响水村(水稻)入选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西畴乌骨鸡“一县一业”养、产、供、销产业链逐步成型。石材、打火机、木材、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园区聚集发展,引进工业项目11个,投资总额37.1亿元。建成三光国家石漠公园AAAA级景区,香坪山、汤谷等4个AAA级景区,全域旅游提速发展。房地产、商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天文高速(文麻段)建成通车,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100%、硬化率99.9%,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建成大湾、土锅洞等5座小型水库,县城应急供水等一批重点饮水保障工程投入使用,全县集中供水率达81.6%,自来水普及率达90%。建成县城、兴街供气管网28.5公里,城乡综合供电可靠率达99%以上,4G信号覆盖率达95%以上,5G信号覆盖县城、乡(镇)驻地及部分重点区域,自然村光纤综合覆盖率达77%。

着力推进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县城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优良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在Ⅲ类,在全省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12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4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3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4.83%,通过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评审,瓦厂、香坪山入选“国家森林乡村”,西畴县荣获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累计支出91.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2.2%。新增城镇就业724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7249人。学前教育实现“一县一示范,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高考上线率逐年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23、29.7、21.5个百分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率达100%,城乡居民医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统筹整合,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保障实现全覆盖。

强化创新实干育舒心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建共居。全县共设置易地搬迁点7个,安置全县9个乡(镇)的汉、壮、苗、瑶、彝、蒙古6个民族群众700户2742人。扎实推行社区管理“123456”模式强组织、建机构,搭平台、增动力。工、青、妇、农、林、水、人社等部门按照“月、季、年”模式常态化组织培训。全县各类学校所有班级全部实行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实施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各类青少年交流活动135场次,7000余人。认真落实《云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近年来,全县共登记流动人口2148人,发放办理流动人口暂住证2148本。

共享共乐。举办端午节、中秋节、“杨梅节”、壮族“女子太阳节”、苗族“花山节”、瑶族“地王节”、彝族“荞菜节”等活动,着力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桥梁,倡导各民族节庆上互庆、风俗上互适、婚姻上互通、生产上互助,培养各族群众血脉相通、同舟共济的民族情感,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开展职工运动会、“筑路杯”篮球赛、党史竞答、七夕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将各族群众牢牢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共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强化基层治理育恒心 促进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

法制保障。西畴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了《西畴县关于贯彻落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实施意见>》,印发了《西畴县人大常委会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监督制度》。建成1个县级、9个乡(镇)、72个村社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安装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全县共设立17个法律援助机构。

创新举措。深入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县建设,创新推出“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的“四诊疗法”和“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调解各类纠纷1120起,调解成功1102起,成功率98.4%。全县1583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三次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平安县”,连续14年被评为“云南省无毒县”,连续13年被评为文山州“先进平安县”,2018年、2019年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荣誉称号,“西畴新现象”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强化风险防控育同心 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

严控抓细。风险防控实现“多网合一”,形成县、乡、村、组、户、员的防范化解体系,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县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县级有关部门主要同志参加发布会。文山日报社、文山电视台、中国网、西畴县政务网、西畴县新闻网、西畴县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

终审:西畴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