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专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详细内容

西畴县:创建“多功能”社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时间:2024-11-12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近年来,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州县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创建互嵌融合示范社区为目标,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谱出一曲同舟共济、携手相亲的民族团结“同心曲”。

党群服务中心,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动力”。一是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基层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主题,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为载体,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有效整合辖区单位、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和资源优势,强化服务功能,团结和带领社区各族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和社区治理互促共进,构建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新动力。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在社区、服务在社区、奉献在社区”的浓厚氛围,以真心爱心把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党的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宣传,营造各民族团结相处、融洽和谐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社区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利用民族团结宣传月、法治宣传周等有利契机,采用集中宣传、入户宣讲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法律法规宣传、惠民政策宣传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主题活动中了解政策,提升文明素养。

幸福超市,激起各族群众“内生动力”。为扶起社区群众的“志气”,社区以“幸福超市”为载体,以劳动换取积分,让以前的懒汉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通过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双管齐下,不断激起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少年儿童之家,构建孩子共有“精神家园”。社区共有18岁以下少年儿童451人,在校学生410人,留守儿童37人,为了让社区居民安心外出务工,解决留守孩子周末和假期无人照顾和管理的困境,建立了“少年儿童之家”,开设“周末课堂”和“暑期课堂”,利用“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机制,由乡镇驻地学校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轮流服务,既解决了社区学生的学习问题,又解决了家长的忧虑,赢得社区各族群众夸赞。同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绘画和“圆梦微心愿”等主题活动,从小构建孩子共有的精神家园格局。

综治中心,治理出互嵌共享“幸福家园”。易地搬迁的农户来自不同民族、不同乡镇不同村寨,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刚开始鸡毛蒜皮的纠纷比较多,2019年社区党总支就因矛盾纠纷多,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总支班子认真分析找准症结,成立综治中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一是划分责任网格,动员党员、志愿者和少数民族群众担任网格员,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先锋、社会志愿力量为补充的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发挥各民族网格员在矛盾调解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卫生清理、矛盾调解等工作。二是创新基层治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群团之家等组织,完善居规民约、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组织各族居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党支部+理事会+居民自治”后续管理模式,强化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约定居规、民约、多民族群防群治的社区民主管理,形成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良好风尚。三是大力推广接诉即办平台安装运用,目前社会共安装接诉即办320户335人,一般的诉求通过手机APP就得到反映解决。社区成立以来,累计调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54件,成功率100%,全村7个村小组连续3年矛盾不出村,形成了“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的基层社会治理“西畴新现象”,真正让搬迁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各族群众互嵌共治,共筑“幸福家园”。

就业街,拓宽就业创业“致富路”。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社区不断拓宽就业创业增收渠道,全力推进家门口就业、创业,多渠道增收,确保各族群众既“上楼”又“上岗”,有效解决就业增收问题。一是通过人社部门向各族群众提供优质的用工信息,帮助他们外出务工增收,目前社区共有593人长期外出务工。二是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免费为各族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式”“定岗式”“订单式”一条龙培训服务,组织开展支砌、电焊等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谋生技能就近寻找合适工作岗位。三是结合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设立了清洁、安保等公益性岗位41个。四是配备了“扶贫车间”,引进快递协会及万家乐超市等企业入驻,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平台。社区电子厂是从文山工业园区文山意德电子厂引进,主要生产的是网络变压器产品,手机配件等,平时有工人45人,月工资2600至3500元。目前,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创办社区“扶贫车间”、园区企业招工等措施,使215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实现“人人有事做、户户能增收”。2023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769.58元,比2021年增加了5010.59元,增幅达51.34%。

卫生室,筑起健康“保障墙”。社区卫生室配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卫生室通过提供卫生和保健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社区各族群众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普及正确的卫生习惯和饮食营养知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一般的小毛病在社区卫生室就可以治疗。

幸福食堂,留住“一老一小”幸福“食光”。社区聚焦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居家难题,积极探索“幸福食堂+N”模式,实行90岁以上免费,80—90岁收费2元每餐,70—79元收费3元,0—3元的儿童随家长免费,3—16岁以下5元每餐的分类阶梯收费标准,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幸福食光”幸福升级,让老年人、少年儿童等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自幸福食光运营以来,老年人都愿意到这里来吃饭,在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饭都吃得香,饭后可以在活动室看看电视、下下棋等,很多老人说“社区干部比子女还亲”。同时社区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和物美价廉的饭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红石榴广场,促进互嵌共乐“大融合”。为建立各族群众文化交流平台,社区积极打造红石榴广场、民族大舞台等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红石榴广场中心,一颗红红的大石榴,寓意着社区424户搬迁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远跟党走。一是利用“广场影院”每周三播放“五朵金花”等关于民族团结题材的影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少年儿童之家等,不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绘画、“我们的节日”民俗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 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三是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深度融合交流,极大激发各族群众参与创建、维护团结的高度热情,促进各族群众相互欣赏、相互交流,互嵌共乐,实现人心的“大融合”。

精诚团结,守望相助。社区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如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构建相亲、相融、共富的幸福家园,社区先后荣获省州各级各部门的表彰表扬。真正实现了各族居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谱写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美丽篇章。

终审:西畴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