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发展“五旁经济”促群众稳增收
西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破除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自然条件限制、用地保障等难题,立足本地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路旁、村旁、屋旁、河旁、树旁探索发展“五旁”经济实现群众增收。
“路旁经济”让绿化树变“摇钱树”
贯彻落实《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结合县乡主干道、进村道路两旁的绿化美化建设,把传统的绿化树变成有经济价值的泡桐、澳洲坚果等树种,引进企业发展泡桐(新桐一号)和澳洲坚果种植,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有风景”的道路变成“有钱图”的道路,实现绿化美化、群众增收双提升。全县重点在“鸡街—兴街—新马街—莲花塘—蚌谷”片区道路两旁发展泡桐种植6公里,建立泡桐种植示范基地1500亩,预计产生经济效益50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重点在“西洒—鸡街—董马—法斗—兴街—莲花塘”片区道路两旁发展澳洲坚果种植300公里,建立示范基地2500亩,预计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800元。
“村旁经济”让闲置地变“金土地”
坚持产业发展与绿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产业中美化村庄,在美化村庄中助推产业发展,组织群众利用闲置土地规模化种植经济林果,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通过“规模化+农户”种植,打造“村美”“业美”幸福家园。在“兴街—柏林”片区村旁发展柑橘种植6000余亩、油茶种植50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0余人次,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00元。
“屋旁经济”让小花园变“致富园”
一是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村党组织召开动员会、专题研讨会、推进会,发动并鼓励农户把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打造成为“增收园”。西畴县法斗乡马龙洲村围绕传统节日“端午节”,用房前屋后的土地大力种植粽子叶,结合当地民俗开展“百年粽乡”主题村庄建设,依托粽叶产业优势,全力建设百米“端午主题小道”,打造“身临其境”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重拾传统文化记忆,增强村庄文化凝聚力。2022年以来种植粽叶50余亩,实现增收25万余元。二是探索“党建+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庭院空间发展金线莲、花卉种植以及屋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真正让农户房前屋后的“寸土寸金”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园”。西畴县利用庭院发展花卉种植27户700余平方米,实现农户增收3000余元,金线莲种植12户2600平方米,产生经济效益2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
“河旁经济”让低产田变“示范地”
坚持“美丽河湖”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合推进,探索“蔬菜+水稻”复种模式,在畴阳河、鸡街河、盘龙河等流域及“一河一带”发展冬早蔬菜种植,实现沿河一带土地常绿、群众增收。鸡街乡大寨村委会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发展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土地推广种植豌豆,产生经济效益180万余元,增加村集体经济20余万元,群众户均30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农户双增收。全县共发展冬早蔬菜种植1.5万亩,亩产净收益1600元,实现群众增收2400万元。
“树旁经济”让荒草林变“经济林”
以“大产带小产、短产养长产”为发展思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提升草果、八角、砂仁产品品质、补齐加工短板,增加经济效益,促进持续增收。全力助推林业经济发展,在蚌谷—莲花塘—兴街—柏林—法斗—鸡街片区发展草果种植6827亩,挂果面积4300亩,年产量300吨左右,每亩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元,每年群众可增收1300余万元。在“鸡街—法斗—西洒—蚌谷—兴街—柏林—新马街”片区发展八角种植6.3万亩,挂果面积5万余亩,年产鲜果量13000吨左右,年产值1500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500余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