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街镇新兴社区:党建引领“石榴红” 民族团结促和谐
兴街镇新兴社区,是脱贫攻坚时全县9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占地98.82亩,有安置房23栋468套,共424户1879人,其中少数民族344人。搬迁以来,兴街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紧密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使“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民族团结思想深入到各民族群众的心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打造红色堡垒,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起“搬来”的幸福港湾。
党建引领 推动民族工作落地落实。新兴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机构组织领导,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按照“一公约两信息三机构四队伍五室六活动”的“123456”模式强组织、建机构,以网格化“点对点”搭平台、增动力,按照“能人进班子”和能人型、带富型、创新型社区党组织建设要求,选强配齐社区党组织班子,建立党总支、党支部、楼栋长三级管理服务机构,挂村领导、挂联单位、驻村工作队、社区党总支书记及委员“五帮一”管理机制。
将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社区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社区党总支书记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第一责任人,小组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推动民族工作落地落实。同时,将小区划为6个居民小组,选举楼栋长,组建小区乡村振兴委员会,推行委员挂联农户,做到点对点、人帮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会联合会、团支部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完善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卫生室、警务室、调解室、幸福超市等服务载体,推进红色网络“全覆盖”,实现各民族共建共享格局。
民生保障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以社区党组织为着力点,推进“红石榴”工程,构建社区领导、多方协同、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确保各民族群众共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
先后为66名少数民族群众申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通过基地实习、能人帮带等方式,及时与县人社部门对接,与第三方合作组织开展支砌、电焊、家政、厨师、保育等培训10余期,参训群众达600余人次;工、青、妇、农、林、水等部门按照“月、季、年”模式常态化组织培训,多形式、全方位提升居民劳动就业技能。配套建设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移风易俗,增强民族认同。加强层级防控,布局“人、物、技”三层防控圈,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安全感。
构建惠民便民“直通车”,设立“少数民族群众便民服务窗口”和西畴县首家综治中心,采取“345工作模式”为民排忧解难:即坚持“三个依托”,依托村组干部、党员及有威望的群众通过家庭会议方式化解一般矛盾纠纷;推行“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四诊疗法”处理相对复杂的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群众参与、风险预警、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包村到户”五项机制处理复杂矛盾纠纷。三年来,新兴社区累计调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54件,调解成功率100%,社区未出现矛盾上交和越级上访事件,生动诠释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和“千村不发案、矛盾不出村”的西畴新现象。
精准服务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聚焦“农民变工人、农民变股民、无业变乐业”3个重点,实施精准帮扶,助推小区居民在乡村振兴中蹚出致富路。依托三光浩泓农业、兴牧牧业等县内龙头企业,以及工业园区等企业针对性提供就业岗位;搭建镇内快递公司和电商企业“连心桥”,推动行业互动、产业互促,铺设群众就业“大通道”,在快递集中区成立快递协会,开设便民超市,推动党建+快递协会、党建+便民超市深度结合,着力提供就业岗位。组织社区5名党员组建就业宣传分队,为526名群众提供就业帮助,组织400余人外出务工。
探索建立资本股权化,农民股民化机制,盘活社区资源,将社区106间门面、农贸市场、超市等资产对外出租,租金量化到户,三年来累计收益180余万元,户均收益3000余元。采取“社区+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424户搬迁户全部与文山浩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头企业签订抱团合作发展,实现社区集体经济收益25万元/年,户均收益373元/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