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五聚焦”绘好村庄规划编制“新蓝图”
近年来,西畴县聚焦群众主导、富民产业、美丽乡村三个规划,结合实际精准锁定村庄规划痛点难点,突出村庄规划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稳步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聚焦群众主导,打造和谐乡村。坚持“从群众中来”。坚持问计于民,干部深入一线常态化召开板凳会、火塘会,与群众“常见面”“多啰嗦”,对当地现状、资源禀赋、历史文脉、发展定位等进行全盘摸底,倾听村民诉求,合理布局农村宅基地,保障村民刚性住房需求,确保群众意图不落空、决策规划不背离。通过“家乡规划我参与”小程序,收集建言献策建议500余条。坚持“往群众中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遵守“懂农村、有经验、有情怀”的规划原则,深入开展驻村工作,制定《西畴县“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职能职责、细化任务分解,成立村庄规划编制小组,规划编制组建率达100%。
聚焦产业兴旺,打造富民乡村。坚持底线管控,划定有条件建设区,盘活村庄存量建设用地,合理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好休闲旅游、康养、民宿、农业科技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发展用地。充分挖掘县域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富民产业,2022年“一县一业”乌骨鸡出栏200万羽、增长5.3%,生猪出栏16.5万头、增长19.8%,收购烟叶4.15万担,稳定甘蔗面积2.4万亩,新植澳洲坚果1.17万亩、泡桐(新桐一号)1500亩,建成道地中药材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2.5万亩,打造农林产业示范带160公里。“西畴乌骨鸡”成为国家地理标识商标,软鳍新光唇鱼被认定为国家本土水产新品种。探索建立“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促群众增收。全县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329个,获各级示范社2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9个、州级4个、县级14个。
聚焦生态宜居,打造绿美乡村。聚焦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三大定位,将村庄规划与“百千万”示范工程、“两山”转化基地创建紧密融合,探索实践“六子登科”的石漠化治理与绿色发展体系,形成了以石漠化治理为核心,林草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生态环境实现从嶙峋石漠到丰美绿洲的蝶变。评选出“县树”华盖木、“县花”木兰花,实施生态修复3.1万亩,治理石漠化107平方公里,实施营造林2.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5.8万株。建成绿道280公里、花带135公里、美丽公路122公里。涌现出水头、后卡、马龙洲、毛地塘等一批“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绿美乡村样板,兴街镇获省级绿美乡镇,老克田村获省级绿美村庄。
聚焦乡风文明,打造文明乡村。注重特色资源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脉络,充分吸收农村建筑工匠智慧,不大拆大改、不搞“一刀切”,将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乡村文明的载体。整合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演讲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示馆等资源,抓实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村级农家书屋,巩固提升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场所,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坚持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积极争取资金对红色故事村落进行升级改造和宣传,划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
聚焦生活富裕,打造幸福乡村。以“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为目标,打造一批示范典型村庄,充分挖掘香坪山、莲花塘地质文化公园、三光、东升、汤谷及小桥沟等自然生态保护区等资源优势,做强做精田园养生、红色文化、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体育健康、民宿康养等农林文体旅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提高村庄品质和旅游经济收入收益,让农村人乐享其中。“香坪山—三光—东升—摸石谷—岩头—汤谷”旅游环线初具雏形。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188.7万人(次),旅游实现综合收入16.7亿元,分别增长26.7%、9.5%。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