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节” 感受农耕情怀 回味故乡味道
每年农历二月初四
西畴县蚌谷乡达孟海子村的壮族群众
都会过一个“特殊”的节日
这个节日的主角不是壮族群众
而是他们的“伙伴”
到底是什么节日呢
让我们走进达孟海子村一探究竟
3月13日一早,记者来到蚌谷乡达孟海子村看到,村里的壮族群众身穿精美的民族服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现场热闹非凡。参加活动的群众先排成两列整齐的队伍,随后,有三名群众牵来三头头戴红绸大花的水牛来到队伍的最前排,大家唱着壮族歌曲、跳着舞蹈,边走边唱把牛牵到田地里,解下牵牛绳,让牛肆意地吃草。
正当记者疑惑时,一旁的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壮族专门为耕牛设置的一个节日,名为“放牛节”,是从老一辈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个节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放牛节”这一天,各家各户清早起来后,要清扫牛圈、修整牛栏、准备精细草料,有条件的还要清洗牛身,这一天不能赶牛下地干活,而是要把牛放到田间地头或者山上,让牛能够肆意吃草休息一整天。不奴役、不叱责、不打骂牛,既表达对牛的感谢和敬意,歌颂牛的勤劳和对人们做出的贡献,也是祈求风调雨顺,更好地促进春耕生产。
“放牛节”当天,勤劳的壮家人也会备好美食、美酒,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感受节日的氛围。
记忆中的牛是故乡的耕牛,农忙时节,晨曦中、雾气里、阳光下,田间地头的牛儿肩上架着沉重的木枷,枷锁上系着的两根绳索绷得笔直。身后,是一块块新翻的土地,在朝阳的照耀下,飘散出阵阵白色雾气、淡淡的泥土气息。耕牛是农人的宝贝,农闲时人们把它们养得膘肥体壮,以备来年再次耕耘。于是,在那些水草丰美的地方,总能听到牛群的哞叫,期间夹杂着放牛娃的欢笑,寂静的田野格外热闹。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机大量涌入田间地头,取代了劳作的耕牛,故乡的牛成为记忆中最美的风景,“放牛节”让人们感受的是农耕文明情怀,回味的是故乡味道。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