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政务要闻>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西畴县蚌谷乡突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四化”提升脱贫成色

发布时间:2020-06-19 来源:文山州政务网 作者: 【字体:

脱贫攻坚以来,西畴县蚌谷乡始终把“西畴精神”作为“根子”,产业发展作为“底子”,在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强化党建引领,整合资源招商引资,通过基地培植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一棚菇,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在噜啦巴西菇基地分红的“股民”们挂满了笑容。蚌谷乡重点突出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实现人才组织化、资源组织化、产业市场化、就业组织化,提升脱贫成色。2019年基地发展,吸纳15026人次群众就近务工增收365万元,吸纳383户档卡户抱团发展,实现效益分红20.62万元。   

突出骨干带动,实现人才组织化。始终把“头雁工程”作为工作重心,通过青年人才支部的“一线考察、一线培养、一线使用”,培养选拔19名敢拼敢闯、有创业经历、热心家乡事业的青年人才进村“两委”,其中9名担任重要岗位,淘汰让位48名不履职、不胜任村干部,夯实“2个组织化”的引领执行基础。同时,把党员设岗定责设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一线上,结合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特长,设置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工程监督、产品收购、交通运输等多个先锋岗,进一步做实“三培养”,还建立“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党员互助小组,把“党员干、群众看”变成“党员带着群众干”,让党员成为凝聚人心和“2个组织化”的生力军。   

突出三资整合,实现资源组织化。一是资源流转。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作用,把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关键要素统一流转、集中整合、有序输送,既解决土地零散细碎问题,又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还提供就业基础。二是资金整合。压实各级帮扶单位责任,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扶贫贴息贷款等方式,凝聚产业组织化的资金投入合力。3个产业基地共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03万元,项目覆盖档卡户491户,带动贫困人口1719人。三是资产固定。把各类扶贫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量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固定资产,采取“折资入股+资产租赁+村集体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突出利益捆绑,实现产业市场化。合作社、公司、农户三方合作中突出一个利益捆绑,一是组建机构。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合作组织就延伸到哪里,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的思路,村党组织在3个基地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选派党员干部入社全程参与基地建设,搭建起村委、公司、农户和基地的连心桥。二是利益联结。做实农户、合作社、公司三方协议,明确三方权责,实行利益风险共担,其中:公司承诺“只要有农户生产,公司就一直收购”,交纳风险抵押金,为农户买单。三是互派人员。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合作社派人对公司收购、资金分红进行全程监督,通过“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机制公示公开,规范运作管理,形成种、采、收、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企业、村委会与农户合作共赢。 

突出基地创业,实现就业组织化。坚持把基地变实训基地、创业基地、扶贫车间,有序输送周边劳动力进基地,实现“一个人就业、全家脱贫”,同样,让谋发展寻出路的农户能完成“变工人、变能人、变带头人”的多角色转变。一是农民变工人。针对家中有老人、孩子不便外出务工的群众,由就业协会组织到产业基地务工;针对土地流转后释放的劳动力,由公司返聘进基地务工。二是农民变能人。实施“回引计划”,把12名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年轻人才吸纳进青年人才党支部进行培养管理,推荐到产业基地干工程、学管理、练技术、出成品,变成创业人。农户进基地,通过自建或承包大棚参与种植、管理、采摘,变成创业人。三是农民变带头人。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农户学到技术、积累经验变成产业带头人;有的被公司聘为技术指导员,介绍到其他基地指导其他农户订单种植,有的带领本村群众到基地参与种植,有的变成班头拉动一批剩余劳动力进基地务工。 

(林天培)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