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政务要闻>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社会主义论坛》刊发文章——社会治理“西畴新现象”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04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4459e311b0c14ef8b9fa55c4838176a6.png

2023年6月26日至30日,“云南社科专家西畴行”调研咨询活动在西畴县举行。

由浙江农林大学、省社科联、云南省委党校、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10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云南社科专家西畴行”专家团队深入西畴县开展调研咨询活动,聚焦石漠化地区的独特地理条件,为西畴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对西畴“一高地一基地一示范”建设起到“助推器”作用。

云南社科专家

不仅给西畴开了“良方”

并在调研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

在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

《社会主义论坛》杂志2023年第七期

发表了

关于西畴基层社会治理的文章

《社会治理“西畴新现象”的实践与启示》

文章全文如下:


社会治理“西畴新现象”的实践与启示

《社会主义论坛》调研组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应用、践行和传承发扬 “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需求、群众满意作为平安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调研摸实情,广求民意聚民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积极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增强边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了在边疆民族地区“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

社会治理从“西畴现象”到“西畴新现象

什么是“西畴现象”?“西畴现象”就是2002年前后一段时期,西畴刑事发案率达到11.7%,社会治安曾被省里亮过“黄牌”,西畴县委、县政府基于这样的情况,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主动扛起基层社会治理大旗,进行自我革新,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平安联动防范”“平安县创建”等工程,通过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明显好转,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经验,称为“西畴现象”。2007年,“西畴现象”引起高度关注,被《长安》《法制日报》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

什么是“西畴新现象”?“西畴新现象”是西畴县在2018年,在原有“西畴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出来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秉持“把普通工作做成特色,把优势工作做成亮点,把亮点工作做成精品”的原则,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局面,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宜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和经验。

通过探索出“四诊疗法”、“五小警务”、“一约四会”、“五个一”、套餐自治联动机制、“幸福超市”、“5分钱工程”等社会治理模式,西畴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居文山州第一,先后3次获云南省“先进平安县”光荣称号,连续13年被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为“先进平安县”,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20年处于文山州最低水平,连续14年实现命案全破,创造了连续18年巩固“无毒县”创建成果,呈现出“人人参与保平安、社会稳定人心安”的和谐稳定局面。

“西畴新现象”的时代价值

“浦江经验”是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主导创造、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和担当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群众观点。经过20年的发展,领导干部强化下访接访化解社会矛盾的“浦江经验”依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彰显出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和真理光芒,为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加强基层治理等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枫桥经验”是浙江自下而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又一典型,总结为“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四句话十六个字。“枫桥经验”是浙江枫桥镇创造的一种基层治理模式,其核心是依靠群众,通过预防和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推动下,“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进入新时代,西畴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大抓基层问题导向,坚持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和“枫桥经验”,秉持“把普通工作做成特色,把优势工作做成亮点,把亮点工作做成精品”的原则,于2018年在“西畴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2020年至2022年,西畴县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县。


从“西畴现象”到“西畴新现象”,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要求,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有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西畴新现象”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毛主席对“枫桥经验”的批示,到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的重要指示,再发展到“西畴新现象”,经历了60多年守正创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形成“西畴新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厚植“平安文化”,是“西畴新现象”的根。1955年,毛主席对西畴县东升合作社《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一文作批示:“这个材料指出了一个真理,就是任何情况混乱的合作社,都是可以整理的,因为加入合作社的都是劳动农民,不管他们各个阶层之间意见怎样不合,总是可以说清楚的。有些合作社,在一个时期内确是混乱的。唯一的原因是得不到党的领导,党没有向群众讲明自己的政策和办法。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毛主席的批语鼓舞了多少代边疆人民特别是西畴人民!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这个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全国性社会治理样本,已经形成一种村村寨寨都以违法为耻、守法为荣的 “平安文化”。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西畴新现象”的纲。西畴县历来注重群众工作,无论是向顽石亮剑的实干精神,还是“路不拾遗”的“西畴现象”,无不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在学习新时代“两个经验”实践中,西畴县进一步贯彻“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理念,推出了重点项目“群众工作做在前、安全教育走在前、处置预案定在前”三前工作法,实行矛盾“诊疗”跟着项目走,全面建立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工作机制,让“两个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扎根开花结果。

(三)践行新时代“两个经验”,是“西畴新现象”的本。西畴县紧紧抓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从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自己办入手,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行“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细化完善小微权力清单,畅通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监督和管理的渠道。探索形成“一村一约、一村一榜、一村一章、一户一卡”联动自治机制,全面推开“幸福超市”、“诚信银行”、“5分钱工程”村庄卫生保洁模式。逐村召开群众会修订“村规民约”,以村为单位进行“红黑榜”积分管理,发动各村各寨评选先进典型,让群众“不比吃穿比进步”。持续十几年的努力,逐步改变了过去攀比风盛行、治安混乱、纠纷多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使民风民俗回归传统、回归了本真。

“西畴新现象”的经验启示

“西畴新现象”,是文山州西畴县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1955年毛主席对西畴县东升合作社《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的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等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矛盾凸显期的发展变化,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云南特色、文山特点、西畴新现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在深入调研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西畴县的“五个坚持”是“西畴新现象”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西畴新现象”的成功密码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从最基础的社会治理单元抓起,持之以恒打基础强基层,做强乡镇、做实村组、做精网格,通过管住网格来管住各层级。通过推行“大党委”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组”工作机制,做到层层负责、层层尽责。同时,把社会治理纳入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和党员积分管理,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一是搭建平台,把党的温暖传播到每一个群体,体现在每一个角落;二是做实基层,在乡镇配备政法书记,在村(社区)配备综治专干,确保乡镇“有人管事”、村级“有人干事”;三是做精网格,整合单位、小区、商圈等力量资源,重构提升全科网格,保证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落地生根。

(二)坚持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治理难题。积极探索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智慧+”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开发“西畴县接诉即办”平台,创新线上“接诉即办”、落实线下“马上就办”,着力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难题。探索“智能大屏”监管模式,搭建信息系统并与“雪亮工程”“平安乡村”的探头、音柱、喇叭相连接,破解了“问题发现不了、监管成效不好”的问题。建设“智慧西畴”指挥中心,打通基层与部门的数据集成渠道,每天动态收集上报网格发现的矛盾纠纷、特殊人群、安全隐患,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

(三)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工作理念。积极构建开放发展时代的“动态稳定”格局,探索实践了“四个工作法”:一是民间纠纷“四诊疗法”。坐班门诊即乡村两级每天安排专人坐班受理调解矛盾纠纷,进村出诊即每周组成调解小分队到田间地头调解,集体会诊即每月组织专家组联合调解,上门复诊即对已化解的纠纷进行至少3个月的动态回访,让基层党员、干部“人人都是调解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调”顺民意、“调”通民怨、“调”好民风、“调”出和谐。二是诉讼纠纷“三调联动”法。法院出钱出场地,司法局出人出政策,采取法律服务所常驻、行政机关轮驻、社会聘用等方式向法院派驻调解员,推动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50%的民事诉讼案件通过调解结案,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三是家事纠纷“家里调”工作法。实行婚姻家庭纠纷“网格日报告、部门周推送、乡镇月排查”,设立法院家事审判团队、民政婚姻辅导室、妇联调解专家组等专抓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四是涉众纠纷“调解跟着项目走”工作法。坚持“哪里有需求,调解力量就跟进到哪里”,凡重大项目实施,都同步派出矛盾调处工作组,全程跟进化解矛盾纠纷,10年来西畴县先后投资312.5亿元,完成二级路、高速路、贸易加工区、矿山改制等30余个重大项目,没有产生一起遗留问题,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四)坚持把法治融入社会治理。坚持以平安为基础、法治为保障,法治与综治两条腿走路、一体化发展,从根子上预防减少了社会乱象。把法治融入社会生活。凡是有广场的地方都建设“法治广场”,凡是农村电影巡回放映都播放10分钟法治宣传短片,凡是现场执法活动都同步开展普法教育,长期开展“千村普法、百村培训”活动,县、乡、村举办平安法治文艺巡回演出,在部分综治中心开设“网上法律讲堂”,用“网红”开展以案释法,让法治走进寻常百姓家。把法治融入学校教育。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依托中小学校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采取学校点单、干警授课方式,为孩子们从小埋下法治的种子,扣好法治建设的“第一颗扣子”。把法治融入日常工作。出台《西畴县行政执法成效提升九条措施》,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

(五)坚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探索建立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推广“一约四会”。全县1774个村小组全覆盖制定“村规民约”,并建立1380个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破解了“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住”的难题。试行“信用积分超市”,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向美、掀起比学赶超热潮。广泛评选“百姓明星”,鼓励群众以村为单位广泛评选先进典型,营造争先进、讲孝道、重和谐的良好氛围。

终审:西畴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